新聞資訊
走向“工業4.0”,有沒有一條最佳路徑?(2)
走向“工業4.0”,有沒有一條最佳路徑?
最佳路徑沒有,最有效路徑倒是有一條。
2019年,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達26.9萬億元,占全球比重28.1%,連續十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。
但在另一面,中國始終未能躋身世界制造業的第一方陣。
依據《全球智能制造發展指數報告》評價結果,美國、日本和德國名列第一梯隊,是智能制造發展的“引領型”國家,中國則與英國、韓國、加拿大等并列第二梯隊,是智能制造發展的“先進型”國家。
眾所周知,國內也早已在2015年提出“中國制造2025”,其中的關鍵戰略即“智能制造”,也就是“工業4.0”,而第一步的目標就是在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。如果說所謂的“制造強國”指的是“引領型國家”,那就意味著我國需要在接下來的5年內成功從第二梯隊晉升到第一梯隊。
這個任務并不簡單。說到這里,是否存在一條最佳路徑,能夠做到加速實現目標的同時,將一些現存問題和未來隱患一一拔除?
走向“工業4.0”:不是簡單的粗暴的“機器替人”
自“中國制造2025”口號喊出來,如今已經過去快5年的時間。
依據《世界智能制造中心發展趨勢報告(2019)》中采集的樣本城市,智能制造整體平均產值為1.14萬億元,在智能制造生產方面,全球僅有18個城市超過這一水平,而中國就占去了7個名額,其中蘇州更是排名第一,與佛山一起進入前十榜單。
在這份漂亮成績單的背后,我們看到了上至政府,下到各個城市、園區、企業的努力成果,但是也看到了一個被隱藏的話題——智能制造人才。
智能制造發展過程中,最為明顯的一個趨勢和現象就是“機器替人”。數據顯示,在傳統加工組裝企業中,平均每開展100萬個人工操作就會出現500次失誤,而機器人的這一出錯率僅為11.5次,僅為人類的2.3%。
此前牛津經濟研究院也曾作出預計,未來10年內,機器人將代替全球2000萬個制造業崗位,每一個新的機器人進入勞動力市場,就意味著將有1.6名制造工人被替換。
猶記得在2016年,制造業巨頭富士康就陸續解雇昆山工廠的6萬名工人,頂替上崗的變成機器人。彼時,郭臺銘也曾對外宣稱,將在5年內用機器人取代8成工人,積極向“工業4.0”靠攏。
據悉,截至2018年底,富士康已經改造了多家“熄燈工廠”,將單條生產線工人由三位數降低至兩位數,減幅近90%,但是整體產能提升18%,人力耗用減少84%,實現每百萬營收制造費用降低11%,管理費用降低8%。
現在來看,似乎“機器替人”的效果挺不錯的,但我們應該也注意到,即便是動作重復的流水線,富士康也沒有計劃把全部的人都換成機器人,而是依舊留下一小部分人。
為什么?因為“100%機器人替人”并不是智能制造,或者說工業4.0的精髓。再高的自動化率,機器的旁邊也需要幾個人類。只不過,在理想狀態下,這些人類所從事的不再是簡單的手工機械作業,而是監管、調試、修理機器人等工作,也就是所謂的“智能制造人才”。